装修工人卢某不慎从三米高脚手架坠落,造成骨盆骨折、十级伤残。面对后续巨额赔偿,雇主周某与承包公司温州某建筑公司争执不下。若走传统诉讼程序,仅重新鉴定就可能耗时数月。然而,在武穴法院梅川法庭,一场创新的“可视化调解”仅用一小时,就让各方握手言和,11.4万元赔偿款当场履行到位!
破局关键,正是一把“可视化调解金钥匙”。梅川法庭精心制作人身损害赔偿公式化计算器,实现对各项赔偿项目数据实时输入、动态调整、自动生成计算结果,为高效化解纠纷提供了全新路径。
法官将双方无异议的关键数据——如已垫付的医疗费39904元、剩余医疗费43609.61元、住院伙食补助1850元、营养费2000元,以及鉴定结论(十级伤残、误工期180天、护理期90天)输入系统。眨眼间,基础赔偿总额162,688.75元(含精神抚慰金3000元)清晰呈现于调解大屏,为后续协商奠定了各方都认可的基准线。
真正的难点在于责任划分:承包方违法转包的责任?雇主现场安全管理缺失的责任?伤者自身有无过失?针对这一核心争议,法官轻轻拖动系统内的“责任比例调节轴”。随着比例在80%、70%、60%……之间滑动,屏幕上对应的赔偿金额实时动态变化。预期结果的差距瞬间一目了然, 促使各方聚焦核心分歧,理性权衡利弊。
在可视化系统构建的透明“计算沙盘”上,各方在清晰预判不同选择结果的基础上,迅速找到了平衡点。从针锋相对到签署协议并当场履行,全程仅耗时一小时。卢某的合法权益,从“纸面判决”快速转化为握在手中的“真金白银”。
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常陷入“计算复杂、预期悬殊、程序冗长”的泥潭。采用可视化调解,既是技术的赋能,更让正义的计算清晰可见,这是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