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广角第1期辛亥革命知识

2012-08-03 10:38

积累文化知识,提高法官素养

党组书记、院长  袁  干

在现代法治条件下,文化因素在法院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法院文化作为一般文化在司法领域的反映,已经成为人民法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的法院,难以创建业绩一流的现代化法院。

法院由法官组成,法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什么是文化?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沉涤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一个人的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第一、法官要有品位。这里讲的是对自己。品位就是一个人由其内涵而外露的气质,这气质是人格的魅力,是最核心、最灵魂、最人心的东西。法官的品位即是自尊、自重、有傲骨。有品位的法官懂得自重,懂得用阅历磨练自己,用知识丰富自己,从困难中寻求成功,从工作中寻求责任,从学习中充实自己,从坚定中走向成熟。有品位的法官还要有傲骨,懂得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与各色人等去交流、沟通,既有友谊,又能慎独,不浮不躁,珍惜自我价值,特别是懂得保留一份自尊自爱的浩然正气,懂得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傲气凛然地活,决不只为自己有一点毛头小利,把自己最珍贵的价值等同于轻飘飘的纸币,否定自我清廉与纯洁。

第二、法官要有道德。这里讲的是对他人。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只有在人与人之间才能形成,有道德的人懂得如何尊重他人,懂得关心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每一个人。对行为的影响所及的每个人的利益都给予同等重视,决不霸道,决不以势压人。顺此而言,保持中立,尊重他人,忠于职守,秉公办案,无疑是法官最大的道德,是法官职业品质的最佳体现。对于以听讼为职的法官来讲,耐心倾听,让人把话讲完,所展现出的是法官对当事人的尊重。对言不及意的陈述,法官要学会使用既不显生硬,又不失耐心的语言语调,引导当事人及代理人的陈述和发言。这决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道德,是由职业法官的谦逊品质,法律素养、良好心态综合而成的道德展现。最高院颁布的《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核心就是要求法官审理案件时应当始终如一地秉持中立的立场,不偏不倚地听讼,细心与公正地判断。

第三、法官要有智能。这里讲的是对工作。智慧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法官必须具备的准确、敏锐的洞察力;能力则是指一个品德高尚法官依法析案断狱,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能力。对自由公证的运用无疑是法官文化中最为独特内容。我国实行的是以自由心正制度为主,以法定证据制度为辅的证据制度。这就要求法官在诉讼过程中对法律和司法解释中预先确定了证明力的证据,服从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对法律没有明文确定证明力的证据,更来源于法官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而对群众多一份真诚与责任,对当事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善意,善做群众工作,同样是法官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当代法官顺应社会,有效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的重要体现。社会纷繁复杂,会有许多诱惑。物质的或者精神的都有,有品位的法官懂得自尊,懂得任何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尤如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要靠自己的努力、靠勤奋、靠竞争、靠自强不息的精神。

总之,法官理应是高素质的职业群体,拥有立体、宽泛的知识结构和视野,形成自己独特的职业文化。这种文化将法理性、人文精神与人格魅力有机结合在一起,展示出法官积极的理想追求、清廉的操行品格、渊博的专业学识和卓越的职业风采。从提高个人品位,学习做人处世入手,不断地深化文化积累,无疑是提升法官素养,增进法官智慧,提高法官能力的基础。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院特创办《知识广角》月刊,既是营造浓厚法院文化氛围的有效载体、也是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现实举措和重视法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他聚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旨在提升法官素养,增进法官智慧,提高法官能力,陶冶法官情操,促进公正司法。今后将陆续刊登一些政治、经济、生活、以及历史、人文、风俗等方面的知识,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希望全院干警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积极踊跃投稿。

辛亥革命相关知识

一、辛亥革命简介: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至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背景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群众奋起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兴起: 1907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与此同时,全国人民的抗捐、抗税、抗粮和抢米风潮汹涌澎湃,抵制外货等爱国运动也日益高涨。保路运动则为其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线和前奏曲。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假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在四川省最为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10万计。清政府下令镇压。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并在同盟会龙鸣剑、王天杰等人组织下,掀起武装暴动,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高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先后占领汉阳、汉口,武汉三镇完全光复。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14省先后宣布独立。次年2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清政府的统治遂告结束。

失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1912年4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被迫解职,让位于代表买办阶级利益的袁世凯,政权遂为北洋军阀所窃据,一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就此失败。

意义: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二、重要人物简介: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革命时期化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汉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以字黄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于上海去世。1917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陶成章(1878-1912),汉族,字焕卿,号陶耳山人,曾用名汉思、起东、志革、巽言,浙江会稽陶堰(今绍兴县陶堰)人,光复会创立者之一。著有《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和《浙案记略》等书,他的活动对辛亥革命的成功有着很大的贡献。1912年1月14日凌晨,成章(陈其美揽权起杀机,欲置其死地而后快)被受陈其美指使的蒋介石、王竹卿(帮凶、光复会叛徒)暗杀于上海广慈医院,年仅35岁。

曹伯闻1893年出生于长沙县东乡, 1911年10月在长沙参加辛亥革命。翌年,赴日本留学,入同文书院陆军特训班,同年回国后入北京陆军讲武堂攻读军事科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党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的参谋长。1949年8月5日与曹伯闻与唐生智等社会各界人士联合响应程潜、陈明仁和平起义。解放后,他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顾问、湖南省高等法院院长、民革湖南省委主任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等职;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文革”中,曹受到冲击, 1971年12月13日,因病去世,享年78岁。

谭人凤字石屏,名有时,号符善,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汉族,湖南新化县人。清咸丰年农历八月初六(1860年9月20日)生于新化县福田村(今隆回县鸭田乡南塘村)。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遁初,号渔父,汉族,湖南桃源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享年三十二岁。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黎元洪(1864年-1928年)字宋卿,汉族,湖北黄陂人。1883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8年入海军服役。1894年,参加中日甲午海战。战后投靠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袁世凯死后,由副总统继任总统。1922年,他在直系军阀支持下复任总统。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为脑溢血在天津去世。黎死后,以国葬的形式葬在土公山(现华中师范大学东南门附近)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章炳麟 (1869-1936),浙江余杭人。字枚叔,号太炎,早岁入诂经精舍,从俞樾学经史,后入强学会,投身戊戌变法,后在上海成立光复会,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1917年护法军政府秘书长,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之一和近代国学大师。

三、大事记          

1911年 4月27日 黄兴等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 7月31日 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1911年 9月7日 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蒲殿俊、罗纶等,枪杀请愿群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1911年 10月10日 凌晨,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就义。晚,武昌起义爆发,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  

1911年 10月11日 湖北军政府成立,举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是日晚,汉阳,汉口驻军起义。    

1911年 11月1日 清军攻占汉口,民军退守汉阳、武昌。  

1911年 11月16日 黄兴指挥民军自汉阳反攻汉口,次日败退汉阳。  

1911年 11月28日 各省代表会在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开第一次会议,议决临时政府成立以前,由鄂军政府代行中央军政府职权。  

1911年 12月1日 鄂军政府与袁世凯签订停战协议。  

1911年 12月2日 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 1月2日 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