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武穴法院:多元调解化解涉企纠纷 高效司法优化营商环境

2024-11-05 09:46
来源: 原创
浏览: 292

“法官,我是一名操作工,挣的都是辛苦钱。如今在工作时受了伤,公司却不管,我该怎么办啊?”近日,武穴人民法院通过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方式成功化解了一起涉企劳动纠纷案件,为能动性优化营商环境积累了宝贵经验。

2009年,王某入职某锻造公司从事车场操作工。2022年6月,被告王某在操作车床作业时不慎导致右脚被割伤。后经武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王某系工伤。2022年10月,黄冈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认定王某为伤残十级,确定王某停工留薪期为六个月。在王某申请劳动仲裁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委员会裁决该锻造公司应向王某支付医疗费、护理费、伙食补助费、停工留薪期待遇等共计19万余元。原告某锻造公司因不服该裁决,遂向武穴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后法院审理认为该公司应向王某支付医疗费、护理费等19万余元,原告不服,遂上诉至黄冈中院,中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王某通过诉讼要求确认劳动关系,其目的是为了主张工伤赔偿。考虑到为当事人减轻诉累、实质性化解纠纷,庭审结束后,承办法官一面向王某细致解释相关的法律规定,一面积极联系该锻造公司,提示该公司涉诉法律风险。

承办法官向该锻造公司释明,该公司作为雇佣方,理应承担雇主责任。“与其被王某再次起诉要求承担侵权赔偿,不如在本案中一次性化解纠纷,既能彰显公司对劳动者的人道主义关怀,也能树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

为了维护劳动者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承办法官在详细询问当事人案件基本情况、认真审查在案证据后,认为此案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如果双方达成调解,不仅能够节约时间、降低诉讼成本,还能最大限度地缓和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更好地维护企业、劳动者的权益。于是,承办法官通过线上电话以及线下的庭前、庭中、庭后多形式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深入了解双方当事人的想法和需求,耐心向双方当事人释明法律关系,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法院调解化干戈,妥善化解了企业与劳动者间的矛盾。

图片

“就业劳动者维权往往面临更多问题,维权难、多头跑不仅让人身心俱疲,也不益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用工环境。武穴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一方面要通过‘以调促和’帮助劳动者尽早获赔,另一方面也要引导用人单位规范用工模式、预防用工风险,帮助双方减轻诉累,获得双赢,以高效司法优化营商环境,护航新业态健康发展。”承办法官说道。

一直以来,武穴法院立足于优化营商环境、高效化解劳动争议纠纷、构建辖区内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今后,武穴法院将再接再厉,以多元化解和高效司法助力企业纾难解困,优化辖区内营商环境。